首页
中药注射剂,可缓口气了 (转发贴)
关注者
0
被浏览
2964

中药注射剂在我国使用时间较长,目前是比较常用的一种剂型。但自2006年鱼腥草注射液事件发生以来,双黄连、刺五加、茵栀黄、生脉……再加上2013年年末的丹参注射液,中药注射剂成了国家“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上的“常客”。而出于种种原因,在网络上,支持与取消中药注射剂两种声音的争论从未停止。那么,中药注射剂到底能不能用,又该怎么用呢?

北京的李阿姨患有高血压、肺心病等多种慢性病。为了减轻症状,她每年冬季都要去医院输一些改善血液循环的药物。最近李阿姨有点纠结:“早先医生给输一些西药,效果不好。后来用了灯盏花注射液,手不抖了,眼睛也清亮了。可我看新闻上总说中药注射剂有这个、那个不良反应,我今年还输不输呢?”

严重不良反应确实存在

我国最早的中药注射剂柴胡注射液1941年诞生于抗战时期的太行根据地。当时,坚持在太行山上的八路军抗日指战员中,很多人患上流感和疟疾,严重影响了部队的战斗力。时任第十八集团军一二九师卫生部部长钱信忠号召广大医务人员上山采集柴胡,熬汤给病员服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第二年,钱部长提出把柴胡进行蒸馏提取制成注射液,结果治愈了很多病员,受到野战医院和广大指战员的好评。一二九师卫生部正式命名这种注射剂为“柴胡注射液”,这个药名一直沿用到今天。

上个世纪70年代,中药注射剂大量涌现,其中不乏生脉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参附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参脉注射液等效果好、应用广泛的品种。由于具有疗效确切、不产生耐药性、价格低廉等其他药品不可替代的优势,中药注射剂深受临床欢迎。有统计资料显示,目前中药注射剂产业年销售额已经超过200亿元人民币,每年有4亿人次使用中药注射剂。

在应用不断扩大的同时,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问题也随之显现。

“在中药注射剂大量涌现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科技力量普遍不足,再加上企业一拥而上、中药本身成分复杂等因素,导致中药注射剂在基础研究、工艺研究、质量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先天不足’,这也是为什么中药注射剂屡屡传出不良事件的原因。”在本报举办的中药注射剂专家巡讲活动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介绍,我国现有的100多种中药注射剂大多是1985年以前研发并批准生产的,基础研究做得不够,基础差,水平低。

西药的不良反应也很多,为什么单单对中药注射剂质疑不断?导致中药注射剂过敏反应的物质不确定,过敏种类众多,无法通过预试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存在不可预知性,这是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面临的最大难题。

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上海长征医院心血管病内科主任吴宗贵介绍,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主要是速发型——出现在用药后数秒钟至60分钟之内的占70%。虽然大部分发生时间短,且大部分仅是轻微的过敏反应,但严重不良反应亦占到相当一部分。

吴宗贵认为,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在于中药注射剂的处方组成复杂,在109种中药注射剂中,复方制剂有50种,原料药在3味以上的有34种,超过5味的有16种,超过7味的6种,还有的注射剂多达12味。而单味注射剂59种,涉及的51种原料药中,不属于我国药典法定品种的多达19个。

多数不良事件源于不合理使用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率往往在百分之零点几,最低的达到千分之零点几,远远低于西药。而中成药严重不良反应报告中,中药注射剂占到了百分之八十几。但分析发现,一些不良反应或不良事件,70%是由临床不合理用药引起的。业内专家表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畸高”的说法不存在。

陈凯先认为,看待中药注射剂的安全问题,首先应正确区分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的概念。药物不良反应(ADRs)是指合格的药品在正常的用法、用量情况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药物不良反应事件(ADEs)是指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利的临床事件,但该事件未必与药物有因果关系,它包含临床新出现的偶然事件及不良反应。

“发烧用清开灵,感染用双黄连粉针,心血管病用丹参针……这样的顺口溜在不少地方都有。”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科学家翁维良教授指出,不按照中医理论进行辨证施治,不合理地联合用药,超范围、超剂量、超病种等不合理应用中药注射剂的现象十分普遍,而这正是中药注射剂不良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

例如,2011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病例报告数据中,有关香丹注射液的病例报告2413例,严重不良反应病例报告180例。其中严重病例报告显示,临床使用该药品的不合理用药情况主要为,约40%的病例超说明书规定适应证用药,有15%是超剂量用药,甚至有的剂量达到说明书规定最高剂量的2.5倍。

北京市中医医院刘清泉院长指出,目前临床最常见到的不合理应用方式有以下三种。

一是不辨证,把中药注射剂当成西药用。以临床常用的清开灵注射液为例,它的主要功能为清热解毒,兼有活血通络的作用,对于由实热引起的中风、高热有较好的疗效。但若不进行中医辨证,将之用于多属虚证的中风后遗症、复发性中风等,不仅没有疗效,反而容易发生不良反应。

二是认为中药副作用少,任意超量应用。由于中药注射剂往往按药材量100%~300%制成,随意加大剂量可能造成不良后果。

三是多种药物合用,特别是与西药联合应用。根据报道,中药注射剂多种药物合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合用种类有关:2~5种占4%,6~10种占10%,11~15种占28%。

疗效独特 安全性不断提高

业内专家表示,中药注射剂的独特疗效不可忽视。以急诊经常碰到的顽固性休克的抢救为例,常用的西药多巴胺类药物不仅不良反应大,而且还容易因多巴胺受体疲惫而出现耐药,即使增大用药剂量也无法取得疗效。

而生脉注射液和参附注射液升血压作用可能不如西药,但其稳定血压的作用显著,能够促进患者尽快脱离休克状态,这一点是西药望尘莫及的。不仅如此,中药注射剂的参与,还能减少多巴胺类药物耐药的发生,提高了休克的抢救成功率。而近年来,在禽流感、手足口病等突发疫情的救治中,中药注射剂更是发挥了积极作用。

“当前对中药注射剂有几种认识,有的说中药没有不良反应,辨证论治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有的说中药只能做成传统的丸、散、汤剂,现代化方法影响疗效;有的说中药注射剂危险性大,应该取消。这些认识都是不全面的。”

陈凯先认为,不能因为一部分中药注射剂出了问题,就对中药注射剂“一棍子打死”,而应认真研究不良事件的原因、分类、临床表现、发生情况等,掌握安全使用中药注射剂方法,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

事实上,在2009年,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已全面启动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工作,要求所有在产品种必须全部通过安全性再评价。

据了解,评价工作开展以来,有近百家中药注射剂企业、30多个品种退出了市场。与此同时,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等科研项目对中药注射剂的过敏和类过敏相关机制的研究投入不断加大,并取得了积极进展,使得中药注射剂基础研究薄弱的问题得以改善。

例如在今年1月10日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军事医学科学院高月研究员带领团队完成的“中药安全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获得2013年年底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该研究就对中药鱼腥草、生脉等10种中药注射液进行了研究,发现其过敏性特点与真正的过敏反应不同,为“类过敏反应”。也就是说并非由人体产生免疫抗体形成过敏反应,而只是缘于药物本身的刺激,如果能够合理控制剂量、降低输液速度,完全可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发布于 2014-02-25 21:59:50 IP 属地·中国|江西省|南昌市

4条评论
分享
收藏
欢迎参与评论
4条评论
合理使用注射液,才能确保安全性。
  • 2014-02-26 08:22:53 · IP属地·中国|江西省|赣州市
    回复 0点赞
药品都有双重性即治疗作用和副作用,中药注射液也不例外,当出现了副作用时,首先是会考虑药品的因素,但医生有没有按药品说明书正确的去使用呢?
  • 2014-02-26 08:40:55 · IP属地·中国|江西省|赣州市
    回复 0点赞
http://www.jcys120.com/thread-536144-1-1.html 谢谢您对海立新论坛的大力支持!您以后可以根据海立新论坛各版块的介绍来分版块发帖哦~这会让我们的论坛看起来更整齐有序~! 还有就是,请您以后转发帖标明出处~这也是对原创内容的尊重,彰显好资源共享精神!
  • 2014-02-26 08:42:20 · IP属地·中国|江西省|赣州市
    回复 0点赞
中药注射剂真的不安全吗? 来源 39健康网 2010-01-06 核心提示: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中药注射剂安全性问题再一次引起广泛关注。那么,中药注射剂到底安全吗?是哪些原因引起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近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走访了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化学分会委员周玉新。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中药注射剂安全性问题再一次引起广泛关注。那么,中药注射剂到底安全吗?是哪些原因引起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近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走访了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化学分会委员周玉新。   记者:周教授您好,近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发布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的通报,您如何看待此事?   周玉新(下称“周”):首先,中药注射剂是我国一种独创的中药新剂型,它在抢救危机重症的过程中发挥着其他重要剂型难以替代的独特作用。中药注射剂是传统中医药理论与现代工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突破了重要传统给药方式,是目前医疗机构临床用药的主要剂型之一。   药品不良反应时人类与疾病抗争过程中付出的代价,所有药品都有不良反应,同一种药品对不同的人反应也不一样。有些药品对一定的人群产生不良反应时正常的,正如有的人吃鸡蛋、喝牛奶也会过敏一样。不良反应本身也存在于其他类药品,只是其他类药品的不良反应不像这样被扩大宣传,公众没有注意到而已。据我们了解,某种西药注射剂某段时期有150人死亡,没有引起任何影响和关注。为什么中药注射剂在不良反应仅有少量病例的情况下,会引起社会这么大的关注?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看,中药注射剂要远远低于西药注射剂。人们总是容易关注坏消息,加上部分媒体推波助澜,事情就上纲上线了。   事实上,通报的药品并不表明是不合格的药品。一些媒体和公众在理解时仍然可能出现偏差,一直以来对重要注射剂的质疑,使例行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成为影响中药注射剂生死存亡的问题。   我们完全相信,因为历史、文化、产业发展、民生等多方面原因,监管部门也一直在大力发展中药注射剂,只是对保障药品质量、用药安全和促进产业健康发展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刚才你提到的是对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的通报,据我了解,双黄连注射剂有水针、滴注液、喷干冻干等剂型,在这些剂型中,冻干粉针剂是质量最稳定的,且在贮藏、运输过程中也比较稳定。所以,我建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小医院、卫生院、诊所,特别是偏远地方、医疗设施较相对落后的地区,在使用双黄连注射剂时,尽量使用质量相对稳定的冻干粉针。   记者:您说得很对,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中药注射剂安全性事件的发生呢?   周:正如这次通报双黄连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报告中说的那样,是产品存在临床部合理使用情况,并且部分不合理用药问题已经引起不良反应。不合理用药主要表现为:配伍禁忌用药,将多种药物混合配伍或存在配伍禁忌的药品先后使用同一输液器滴注,没有其他液体间隔;儿童超剂量用药;过敏体质患者用药等。   可见,临床不合理用药是中药注射剂本身的问题。这次通报的双黄连注射剂在临床上出现不良反应,不合理使用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事实上,中药注射剂的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远远低于西药,而不合理使用所致的不良反应占了70%以上。例如这次通报的双黄连注射剂,临床不良反应率不超过0.2%,而双黄连冻干粉针剂的不良反应率就更低了,因为它是所有双黄连剂型中最高级的剂型,建议在使用双黄连注射剂的时候,多使用冻干粉针剂。就是同一个名字的药品,不同剂型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是不一样的。   记者:既然不合理使用时导致中药注射剂产生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那么中药注射剂为何关注度很高,而西药却很少呢?   周:客观地说,“是药三分毒”。西药如此,中药亦如此。药物的主要治疗作用和副作用注定是相伴而生的。   我国企业生产的西药制剂基本上都是仿制药,说明书也是参照国外原研药品,药品的不良反应需要大量的临床试验和上市后的研究才能发现,这些外国企业都已经完成,国内药企照搬即可。而中药注射剂则是中国完完全全的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没有人帮我们做试验,只有通过自己的研究和上市后的检测,才能逐步摸清中药注射剂的“底”,才能让它更好地为我们的健康服务。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不良反应也是完全正常的。   记者:为了更好地减少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您有什么好经验和建议吗?   周:毕竟,我们应科学对待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问题,加强监测,加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民,同时也促进中药产业的健康发展。   其实,一些大医院也已经开始摸索减少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方法。它们一是严格掌握适应证,辩证准确,严格按照说明书使用;二是精简药物种类,避免相互作用;三是摸索出一套临床操作规范,防止药物混合发生不良反应。还有的医院大力推广使用带终端过滤器的输液管,大大降低了一些成分较为复杂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   另外,作为中药制剂的生产企业,一定要把目标定在提升自身产品的标准上,这样就可大大减少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关链接   沈阳药科大学教授吴立军指出,现行双黄连粉针剂质量标准控制指标18项(不包括制剂通则中的必检项目),对3个原料的主要成分均进行了高标准的含量控制,规定了上下限,同时规定了10个有关有害物质及安全性指标,使产品达到了安全、有效、可控。而双黄连注射液质量标准与粉针对比有着很大的不同。双黄连注射液目前执行的是1994年部颁标准,控制质量指标只有7项,仅有一项含量指标黄芩苷,且限量很低,比粉针低2.5倍,对树脂、砷盐等多项有害物质及总成分未进行控制,无法保证其安全性、有效性及可控性,不能有效控制产品的内在质量。
  • 2014-02-26 14:10:11 · IP属地·中国|江西省|赣州市
    回复 0点赞
点击查看全部评论 >
关于作者
文章
评论
关注者